9月26至29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大学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中西书局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水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协办的“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水召开。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晋文,天水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振奎,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徐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西南大学、香港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扬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韩国庆北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20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90余位专家参会。研讨会开幕式在我校召开,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院长田澍教授主持开幕式。

贾宁在致辞中指出,简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云梦县博物馆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甘肃是简牍大省,是中国简牍学的发轫之地。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也是西北师范大学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天水师范大学共襄盛举、合力推动简牍事业发展的体现。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持续强化简牍学科建设和简牍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期待各位专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心、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科的发展,共同推进简牍事业取得佳绩。

晋文在致辞中认为,甘肃曾出土了国宝级的简牍文献,能够在简牍的故乡探讨简牍的学问,本身就带有一种回归学术源头的特殊意义。此次会议的举办表明简牍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献释读,成长为一个能够与文字学、文献学、专门史等领域深度对话的、充满活力的学术共同体。会议的成功举办必将成为推动简牍学研究向前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
刘振奎在致辞中表示,“第三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与天水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悬泉汉简及相关战国、秦汉简牍,就简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学术探讨和交流,逐步形成了一支研究团队,推动了这门“冷门绝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次研讨会以“出土简牍与国家信史研究、考古新发现与秦早期文化研究、简牍学交叉学科体系构建”为主题,旨在为全球简牍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是拓展新的简牍研究与发展事业的开始,希望天水师范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简牍博物馆赓续合作,共同打造简牍文化传承基地,让“木简上的文字”焕发新的生机。
徐睿在致辞中表示,甘肃简牍博物馆将响应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加强与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深耕合作,共同建造简牍文化传承基地。
开幕式后,举行了《悬泉汉简(伍)》和《斯德哥尔摩藏斯文·赫定档案图集》首发仪式。


本次会议设置主旨发言以及分论坛研讨等环节,在主旨发言环节,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首席专家张德芳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彦辉教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胡美华馆长、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李禹阶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侯旭东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春龙研究员、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桑田训也研究员、天水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雍际春教授、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韩高年教授以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分别以《出土简帛与中华信史》《悬泉汉简户计类简牍蠡测》《居延汉简在港大》《秦国的编户齐民、军功爵制与国家资源获取能力研究》《汉代居延甲渠河南道上塞的邮书传递与管理新探——兼论督邮的产生》《湘乡楚简概述》《与大尝祭相关的木简出土》《也论天水放马滩竹简<墓主记>名称问题》《尺牍寸心:西北烽燧遗址出土简帛书信与戍卒的情感世界》《重返中华法系之源:铸刑书的叙事形塑与成文法问题再探》为题作报告。

在分组讨论阶段,各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简牍研究的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闭幕式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继刚教授致闭幕辞。

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80余篇,涉及简牍文字考释、先秦秦汉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研究,以及简牍数字化等多个研究方向,均是简牍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有利于助推我校简牍学科建设与“冷门绝学”的传承发展,而且对推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简牍学科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撰稿:李奉先;校对:赵世明;审核:尹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