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呼和浩特,汇聚了全国教育硕士历史学科教学领域的顶尖力量—2025年全国 “田家炳杯”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在此收官。这场由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赛事,吸引了84所高校的163位选手同台竞技。我校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马丽、曲宝莹携精心打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崭露头角,分别斩获二等奖、三等奖及 “优秀教学设计奖”,指导教师赵世明获评 “优秀指导教师奖”,用实力在全国舞台上擦亮了学校历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品牌。

一、从“校内筛选” 到 “全国突围”
此次大赛的竞技路径,本身就是对教学能力的层层淬炼—初赛由各高校自主选拔,仅5个名额可晋级预赛;预赛阶段,大赛组委会需通过教学设计文本与教学视频的双重评审,筛选出最终决战的选手。对历史文化学院而言,这场赛事从一开始就不是 “单人冲刺”,而是 “团队攻坚”。
接到大赛通知后,学院迅速组建“选拔—培训—打磨” 专项工作组:校内初赛时,通过 “模拟课堂+教学设计答辩” 的形式,从教学设计的创新性、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度等维度综合考评;晋级预赛后,指导教师开启 “一对一” 精准辅导模式—小到某一历史事件的史料选取是否贴合初中生认知,大到课堂总结如何呼应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逐字推敲教学方案,训练应急教学能力。

二、不止于“获奖”,更在于 “长效成长”
在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赛事” 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检验培养质量、推动教学能力提升的 “试金石”。学院始终将 “教学实践能力” 作为核心培养指标,构建起 “理论学习—微格实训—校外实践—赛事检验” 的闭环:日常开设 “历史教学技能” 课程,通过 “微格教室录课+小组互评” 训练板书、讲授、互动等基础能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研究生定期参与课堂教学、教案设计;每年举办“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提前模拟全国赛事场景,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
对历史文化学院而言,这份成绩既是对过往育人工作的肯定,更是未来的新起点:学院将继续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为理念,打通 “高校培养” 与 “基础教育需求” 的衔接通道,为社会输送更多懂历史、善教学、能创新的高素质历史教师,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
(撰稿:蒲双能;校对:赵世明;审核:尹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