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专业研究生开展多元研学实践:探秘陇右文明脉络

信息来源: 阅读量: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2日 09:49

2025年5月9日,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博物馆班全体师生在崔文刚研究员的带领下,分赴大地湾博物馆、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及清水县博物馆,开展以“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传承”为主题的系列研学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动手实践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西北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探索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多元路径。

一、触摸史前文明:大地湾遗址的实践课堂

首站师生抵达大地湾博物馆,通过陶器制作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新石器时代工艺。在陶艺师傅指导下,学生们与当地儿童合作,运用泥条盘筑法、轮制法等复现远古制陶技艺,将书本中“工艺革新”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成果。随后,在讲解员引领下,师生系统考察“文明序曲——大地湾遗址考古成果展”,重点观摩F901原始宫殿遗址的“混凝土”地坪与祭坛,并深入分析半地穴房屋群落的布局,溯源仰韶文化脉络。崔文刚研究员总结指出,大地湾遗址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史前研究空白,更为中小型博物馆通过特色IP开发与研学课程设计实现突围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对话秦汉遗珍:探索车舆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午后,师生团队转赴张家川县民族博物馆与马家塬车舆博物馆。在民族博物馆内,秦汉彩陶与青铜礼器成为焦点,学生们围绕文物修复技术及展陈设计展开讨论,体悟古代生活与祭祀文化的深厚底蕴。随后,马家塬车舆博物馆的战国至汉代车舆实物,则生动展现了古代交通工具的演变及其社会功能。崔文刚老师强调,此类实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理念,推动跨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

三、暮色中的思考:聚焦区县级博物馆发展

当日傍晚,师生一行走进清水县博物馆,以“关注区县级博物馆生存现状”为主题开展沉浸式研学。尽管闭馆在即,学生们仍细致观摩了战国金箔饰片、北魏佛造像等特色展品,并结合“实物+场景”展陈体系,研讨6000余件馆藏文物的断代方法与地域文化特征。活动期间,师生与馆方深入交流,探讨科技赋能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可能,并达成深化校馆合作、推动地方文博资源融入教学的共识。

本次系列研学活动以“场景浸润+思辨研讨”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文化现场,架起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生们通过触摸文物、复现技艺、对话历史,不仅夯实了专业根基,更淬炼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担当。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持续践行“学科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未来将进一步推进“一景一策”实地教学。通过多元研学实践的火种,点燃青年学子对文化遗产敬畏与创新传承的激情,为培育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文博人才、助力天水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下一条:历史文化学院赴礼县、西和县调研 深化校地合作共促秦文化传承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