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6月20日,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班师生一行44人赴宝鸡、西安开展见习研学活动。
此次见习,同学们共参观了12家各类博物馆,其中大多数为公益一类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有颇具特色的民营博物馆。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探寻文明脉络,收获专业知识。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观察着造型各异、年代久远的青铜器,神秘的兽面纹,似在诉说与神灵沟通的古老仪式;长篇铭文记载诸侯册封、战争功勋。同学们细察器物纹理的细微起伏、铭文的笔画走势,从复杂范铸工艺,到祭祀、宴飨功能承载,一步步解码青铜文明,感悟古人技术与精神的双重智慧。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同学们穿梭于史前、周秦汉唐等展厅,脚步缓而思绪疾。史前彩陶花瓣纹,见证文明起源阶段对美的朦胧探索;商周青铜器延续余韵,又因地域交融展现新气象;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尤为震撼,骆驼昂首、乐俑神态各异,生动呈现丝路文化交流盛景。从目不暇接的文物更迭中,大家对陕西乃至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系统、立体的认知,宛如翻阅一部立体的华夏文明史。


6月18日上午,同学们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在讲解中,同学们探寻秦始皇陵的奥秘。从陵址选址的风水考量,到建造动员的庞大人力,再到兵马俑制作工艺,皆藏着大秦密码。凝视兵马俑坑,陶俑身着战袍或铠甲,发型面容各异却肃穆威武。讲解员介绍,陶俑模塑结合、彩绘装饰,千人千面的背后,是秦代工匠对写实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映射秦军严密编制与强大战力。同学们仿佛望见千年前秦军出征的磅礴气势,真切触摸到大一统王朝的脉搏。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面纱缓缓揭开。半地穴式房屋遗址,拉开原始文明帷幕;村落布局中,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的功能划分,尽显原始社会秩序。展柜里,磨制精细的石斧见证原始农业萌芽,小巧骨针暗示纺织发端;粟粒遗存、彩陶图案藏着更多秘密——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神秘线条,专家推测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关。同学们从细节里探寻人类早期智慧,理解原始居民如何开启定居生活新篇章。

6月18日下午,同学们来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参观学习。老旧木门、斑驳墙壁无声讲述过去。同学们透过史料、旧居陈设,了解抗战时期这里作为交通枢纽、红色堡垒的历史:发黄信件记录传递情报的惊险,简陋电台见证与延安联络的坚守。驻足细看中,红色精神在心底扎根,青年理想更加赤诚。

6月19日同学们参观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沉醉于书法艺术世界。石碑跨越千年,从汉魏碑刻的古朴厚重,到唐宋名家的潇洒飘逸。汉隶《曹全碑》笔画蚕头燕尾,尽显汉代书法典雅;唐代《颜勤礼碑》笔力雄强,传递忠臣气节。大家欣赏字体演变,感受书法与历史文化的交融,有的临摹体会运笔力道,有的探究碑文了解史事。书法不再是单纯艺术,而是串联文化、历史、人格的纽带,碑林之旅拓宽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

在陕西省美术馆参观中,丰富作品带来视觉与艺术的双重冲击。油画里,陕西地域风光的雄浑秀丽在画布铺展;国画中,花鸟山水尽显东方美学韵味;雕塑造型多样,或抽象传递哲思,或写实记录时代人物。同学们了解艺术的流派与理念——从写实主义的细腻,到抽象派的自由,感受艺术风格多元。与讲解员交流创作故事,从艺术视角触摸时代风貌,拓展了对文化艺术表达的认知。

6月19日下午,同学们来到大唐西市博物馆。复原的唐代商埠场景,拉回千年前的繁华。同学们在文物与场景间穿梭,探寻商业、文化交流脉络:波斯风格金银器、满载货物的骆驼俑,见证中外交流频繁;货币展柜里,“开元通宝”与大食、波斯钱币并存,似能看见商人交易场景。讲解员介绍,唐代西市是国际性市场,“胡商”云集、百货杂陈。同学们体会了大唐开放包容气象,理解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传播、经济交流的意义,感受到了古代商业文明的活力。

临近傍晚,研学队伍走进西安钟鼓楼博物馆,钟鼓楼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作为地标,斗拱层叠、飞檐翘角,尽显古代木构建筑魅力。同学们了解钟鼓制造工艺——特殊合金铸造,音质雄浑;古代“晨钟暮鼓”制度,规范城市生活节奏。登上楼俯瞰,现代高楼与古老建筑交融,传统建筑文化价值尽显。古老报时韵律虽渐弱,却以建筑形式持续诉说时间与城市的故事,唤起同学们对建筑保护传承的思考。

6月20日,见习进入最后一天。上午,同学们来到西安市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镐金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展示战国、汉代金银铜器的主题博物馆,馆藏数百件海外回流文物。馆内器物造型精美: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仿照西域皮囊壶,舞马姿态灵动,鎏金熠熠生辉;明代金银发簪,錾刻细腻花卉,尽显工艺精湛。同学们观察锻造、錾刻、鎏金等工艺,从古代礼仪和生活用途中感悟身份与审美。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珍藏了大量周秦汉唐以来的民俗遗物,总数超过33600件(套)。古朴民居、民间器物,将大家带入关中民俗世界。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从民居建筑看“天人合一”“长幼有序”的传统理念;在民间器物展区,同学们从织布机、皮影道具、社火脸谱中体会着百姓生活与信仰。民俗连接过去与当下、百姓与土地,是透物见人的鲜活样本。


见习的最后一站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是国内首个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为主题的博物馆。秦汉文明的基因密码,在一件件文物中解锁。同学们从秦代的青铜戈、汉简,到汉代的彩绘陶俑、青铜灯,感受秦汉帝国的气象。秦代兵器上的铭文,见证“物勒工名”的严格制度;汉代陶俑形态各异,或劳作、或宴饮,还原当时社会生活。在这里,同学们触摸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风貌,理解大一统王朝对制度、文化的塑造,进一步领略了秦汉帝国的强盛与辉煌。

此次见习,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而每座博物馆都是打开历史的钥匙。同学们走过十二座风格各异的博物馆,听讲解、观文物、探历史。从古代文明起源到红色革命记忆,从艺术瑰宝到民俗传承,每一站都收获满满。此次研学不仅促进了同学们对书本理论的实践性理解,更深刻感悟到文物承载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力量。见习手册中,一笔一画记录着感动,记录着惊叹,也记录着同学们作为文博人的深入思考,成为他们文博事业生发的起点。
2023级文博班的此次见习,不仅是学院深挖地区资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教学工作的生动体现,更是学院校地合作工作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在见习环节设计上,国有博物馆让同学们见证泱泱华夏的优秀传统文化,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参观让同学们感悟峥嵘岁月的荣光与奋斗,民营博物馆让同学们感悟爱国志士追回海外流失文物的不易。同学们认为,此次见习,从文化视野上、国家历程和个体视角上,多角度激励了同学们以青年人的担当,以文博人的操守,以爱国者的赤诚继续锤炼自身本领,守护历史、传承文明,让古老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学院也将继续探索多元见习手段,继续为学生提供适应各学习阶段、适合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体验。见习过程中,学院师生受到了多家博物馆的热情接待,学院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镐金博物馆官微对学院实习活动进行了报道。

镐金博物馆官方微信报道
(供稿:魏溪 校对:李贺文 审核:尹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