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博物馆专业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提升文化遗产阐释与传播能力,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依托天水丰富的文博资源,组织2024级博物馆专业研究生开展系列实地研学活动。在崔文刚老师带领下,师生先后走进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成纪博物馆、南郭寺、北宅子(天水市博物馆临时展厅——陇头明月)及秦州区博物馆,通过“实地观摩+互动研讨+技能实训”多维模式,推动课堂教学与场馆实践深度融合,探索校馆协同育人新路径。
一、民俗文化与历史现场的沉浸式体验
3月4日,师生首站抵达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胡氏古宅及民俗文物展,从生活器具、传统服饰到婚嫁礼俗展品中还原天水居民生活场景。交流环节中,崔文刚老师针对博物馆展陈逻辑、观众互动等问题展开专业解答,学生通过访谈馆内工作人员,深化对博物馆日常工作的认知。一名学生感慨:“在文物细节中触摸到文化温度,更明晰了传播者的责任。”

二、秦汉文化寻根与专题展览的学术对话
3月12日,北宅子“陇头明月——天水秦汉文化专题陈列展”研学活动中,师生通过“强秦崛起”“秦汉物华”等四大单元近300件文物,系统梳理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脉络。讲解员深度解读青铜器、简牍等展品的历史价值,崔文刚老师结合展览叙事逻辑与学生展开研讨,为秦汉文化研究提供鲜活实证,助力学科交叉融合。

三、讲解实践与展陈创新的技能淬炼
3月19日,秦州区博物馆实践教学聚焦《博物馆讲解》课程核心能力,以“沉浸式讲解实践”为核心,开展展陈设计、解说词撰写及讲解技巧实训。崔老师结合馆藏实例示范语言表达、观众互动策略,学生分组完成创新展线设计并获博物馆工作人员点评。活动首次将数字化工具应用于展陈方案设计,相关成果纳入课程考核,为博物馆人才培养提供“课堂+场馆”协同育人样板。

四、陇右文化脉络与数字化技术的探索
3月26日,成纪博物馆研学活动聚焦“远古足迹”“秦汉雄风”等主题展厅。在青铜器与陶器展区,师生围绕战国青铜鼎铸造工艺、汉代陶俑服饰特征展开学术讨论,并现场体验文物数字化修复演示,直观感受3D建模技术对陶罐碎片的虚拟拼接过程。成纪博物馆副馆长《从藏品到展品:博物馆叙事逻辑构建》讲座,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展陈叙事的深层思考,推动理论与技术应用的双向融合。

五、文化遗产活化与诗意叙事的思辨
4月1日,南郭寺实践课以“实地探访+专题研讨”模式展开。崔文刚老师以杜甫《秦州杂诗》为引,带领学生解读唐槐汉柏、二妙轩碑刻的文物价值,强调“博物馆讲解需兼具学术严谨与情感共鸣”。在古寺庭院研讨会中,师生围绕“古建筑的城市灵魂感知”“专业考证与民间传说的平衡”等议题展开思辨,提出“文化转译者”理念——让历史文物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实现古今情感共鸣。

该系列活动贯穿“学科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既夯实学生文物解读、展陈设计、公众传播等专业根基,亦深化与天水各博物馆的合作机制。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一景一策”实地教学,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文博人才,为地方文旅融合与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生力量。
(撰稿:陈晓颖 孙宇鑫 闫卓婧 姚雯盈 王涛 校对:赵世明 审核:尹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