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由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秦文化的甘肃印记暨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行政楼610会议室召开。天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左国防参加会议,会议由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尹志宏主持,参会代表30余人,历史文化学院部分教师和文博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研讨会。
首先,左国防副校长致辞,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余粮才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基本情况。其次,历史文化学院雍际春教授介绍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读懂如意甘肃•解码文化基因”甘肃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专项课题《秦文化的甘肃基因和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贡献研究》(项目编号 :2023YB002)进展情况。左校长对项目进展情况和雍教授取得的学术成果高度肯定,鼓励历史文化学院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接下来,会议进入研讨阶段。针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才能达到高水平发展等问题,历史文化学院雍际春教授邀请与会专家代表建言献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率先发言到:我们应当发挥地方院校的作用,使学科专业建设立足甘肃,服务地方,着眼北方,放眼全国。我们可采取普及性的理念,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互动。通过考古学或博物馆学方向的课题研究,培养人才,提升社会的认知度。
天水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汪保全以礼县各处遗址发掘为例,介绍了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汪研究员提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我们可以借鉴兰州大学敦煌学、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的建设经验,立足于天水当地优势,应当力争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本科生抓起,培养文博专业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梁云教授以毛家坪与李崖遗址的考古发掘为例,为大家讲解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梁教授指出,每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天水师范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应当与考古学结合起来,以考古学带动文博的发展,因为,文物和博物馆展品均出自考古实践或考古成果。文博专业的老师,除了做好教学工作,还应当带领同学们去考古工地,参加考古实习实践工作。
礼县文物局局长、甘肃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独小川认为,具有实践性的具体的考古见习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考古体验,增强文博专业建设的动力。例如,寺洼文化、洮河流域一带的考古,距离天水很近,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现场实习,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为文博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天水市委党校讲师、文物修复专家魏春元认为,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毛家坪遗址现场,学习文物的修复知识。以专业实践促进教学的发展,以研促学,以教促研。
天水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太职认为,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可以多派学生,参加李崖遗址的发掘工作,为文博专业建设添砖加瓦。如此,一方面解决了考古工地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年轻的人才,使地域性考古工作后继有人。
最后,雍教授为研讨会作了深刻总结,每位与会专家全景式、概览式地梳理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可谓“画龙点睛”,这对历史文化学院日后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建设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供稿:韩蓓蓓 校对:李贺文 审核:尹志宏)